国学院的汉服缝制课程

2019年09月24日 10:55  国学院    1    收藏

国学院的汉服缝制课程



提起汉服,很多人会认为它只是汉朝时候的衣服,其实汉服的起源远比汉代要早。所谓汉服,简单来说,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不单是指汉代一个朝代的服饰。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一万八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懂得自制骨针,这便是缝制衣服的开端。同时,考古也可确凿地证明,我国在六千年前已经开始纺纱织布。《易经·系辞下传》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学者们讨论华夏衣冠体系——汉服的起源,往往沿用这一说法,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作为中华传统服饰汉服彰显了中华礼仪,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故中国自古就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回顾历史,在历朝历代的画作、影像与诗文中,在前辈与先贤的学术论述中,我们也都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时代思想与审美观念变迁而不断变化的服装特色。秦之古朴、汉之肃穆、唐之飘逸、宋之娟丽,明之端庄……一直是我们美好而鲜活的记忆。到了清朝,汉服渐杂草原之制,而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装革履”,充盈国内,“汉服”遂成为一个陌生的名词,汉服近百年来的发展成为一张白纸。

如今,各少数民族仍然保持了各自的服饰文化传统,每逢节假日、重要会议都是着盛装出席,非常醒目。但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却没有任何标志性的服饰,服饰历史基本处于中断的局面,日常服饰五花八门、严重西化,没有汉族文化的特征、品性和标示。所幸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在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各国之间的主要竞争变成了综合国力与文化输出的能力,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尘封了几百年的汉服,逐渐抖落厚厚的尘埃,重返大众视野,成为我国当前复兴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开端与先行者。

2015年底,湖南科技学院成立本省内第一家教研实体国学院。国学院以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融文、史、哲为一体,开设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等核心课程,又将汉服缝制与拓传,以及传统艺术中的古琴、茶道、书法、国画等实践纳入了学生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方式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

秉承“文化育人”的主旨,国学院的汉服缝制课程设置不是购买汉服、编排表演,而是按照“汉服理论 手工缝制 文化融合”这一逻辑结构,是以亲手制作一套属于自己的汉服为切入点,以之作为常服和院服。在普及汉服基本理论知识与缝纫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汉服交领、对襟襦裙与直裾深衣等日常汉服的剪裁与缝制教学,并适当结合古琴雅集、茶艺展示、传统礼仪与传统节日等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应用,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同时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拓宽学生的学习和研究领域,促进学生成长。

首先,汉服基本理论模块,主要包括汉服的起源与发展、汉服的形制与款式、汉服的传承与再生等文化与审美意蕴的介绍。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介绍,就可以解决汉服是什么、汉服有什么文化内涵、当代汉服复兴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穿着与传承汉服这一系列的问题。

《史记》正义中记载:“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御寒蔽体的衣服与房屋建筑、殡葬制度相提并论,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我国就对服饰文化十分重视。及至周朝将章服制度纳入礼制的内容,国家便开始了依据服饰的规划管理来统治,并通过服饰派生出一系列的等级文化、宗法文化、政治文化和亲缘文化系统等,与各朝制度、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形成了一种文明的象征。这也充分说明汉服本身蕴藏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它不仅仅是一件防寒蔽体的衣服,还是穿在身上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积淀渗透到政治、文化、哲学、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学、哲学、工艺美术等方面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汉服的回归所带来的意义远不止重拾一件精美的服饰这么简单,随之而来的应该是音乐、文化、国学、道德等各种中华传统方面的研究与活动的兴起。但是,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有人大呼传统文化全是糟粕,比如部分青年人对本民族文化一无所知,比如很多人崇欧尚美、哈韩哈日、数典忘祖,比如人们现在对汉服的热衷和了解基本只停留在表层等等,因此,将汉服文化教育纳入国学课堂,通过对汉服基本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学习,就可以充分挖掘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汉服曾经中断的内涵传承得以重新普及。

其次,手工缝制部分,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量身打造出一套自己的汉服,包括如何准备工具和量体,棉、麻、丝、锦等布料的特性与选择,缝合的工具与方法,交领与对襟襦裙、齐腰与齐胸襦裙、直裾深衣等日常汉服的剪裁、缝合与穿着等,以及簪钗等一些简易配饰的制作与搭配等,从而让学生在亲裁罗裳和穿着汉服中感悟别样的意义和乐趣,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近、发扬传统文化。

第三,文化融合模块,主要是结合拜师礼、成人礼、师生相见礼、儒家传统祭祀等一些传统的节日和礼仪,以及古琴雅集与茶艺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把汉服文化逐步融入现代生活。服饰的生命在于穿着,现代汉服文化最重要的平台就是礼仪和民俗活动,通过在重要节日与传统礼仪等不同活动与不同场合中的展示,既可以赋予现代汉服以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可以逐步扩大汉服文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传统文化。

当然,衣服只是开端,只是恢弘的传统文化殿堂中最表层、最显著、最通俗、最容易传播的那部分。就像汉服复兴所宣扬的那样:“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国学院的汉服缝制课程正是以感受和缝制汉服为引子,引导更多的人们去重新审视和关注学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我个人来说,我是从一个汉服门外汉而成长起来的,当初作为这门课程的任教老师,对汉服的了解也许还不及很多汉服热衷者,所以在惶恐与重压之下,我通过查阅文献与历史资料、向专业人士请教、网上搜索学习视频、自己购买布料反复实践等一切途径进行学习与实践,不仅能够成功地剪裁和缝制出交领上衣、对襟上衣、一片式褶裙、马面裙、襦裙、袄裙、直裾等一些日常的汉服款式,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悟、认识和巩固了汉服身上的历史、哲学、政治和审美等文化内涵。现在,通过三年的摸索与改进,国学院的汉服缝制课程也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效果,不仅每个学生能在课程结束后成功展示出自己亲手量体、裁剪与缝合的汉服,而且自己缝制的汉服作为院服,与研究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相得益彰。如今,在一些重要的活动与仪式中,穿着自己量身打造的汉服的学生,既是国学文化的形象载体,也是整个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学院的汉服缝制课程,目的是让师生在感受和制作汉服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最终,我们也希望通过汉服的复兴,带动整个传统文化的复兴,希望更多的人学习、传播和弘扬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文化风貌。学习然后继承,继承然后发展,发展而后日新,从而使祖先的智慧、审美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散发出更美妙的光辉。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
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开发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