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大義》整理弁言

2019年05月05日 10:20  国学院    0    收藏

                                                                           1

       唐文治,字穎侯,號蔚芝,別號茹經,江蘇太倉人。生于同治四年(1865),父受祺(字若欽),州學廩生,教書為業。唐文治幼受于外叔祖胡汝誠(字嘯山)門下,甫識字,讀《孝經》、《論語》、《孟子》、《詩經》,時人問其志,答“願為伊尹。”

        蔚芝幼學無常師,自胡汝誠以下,俱得姚葆光(字箓翹)、胡汝直(古愚)、錢宮極(會甫)之親炙,及長(十七歲)竟於王祖畲(紫翔)先生之門,自入學始至首赴禮部試止,受學凡十三年,此間問學甚勤,十四歲時,已畢業“五經”,光緒六年(1880)應州試,入州學。十六歲始學做古文,十七歲受學王祖畲先生,“日夜淬厲于性理文學,初知門徑,”光緒八年(1882)中會試。光緒十一年(1885),受業于南菁書院黃以周(元同)先生門下,黃元同先生曾語之曰:“顧亭林先生有言,經學即理學,理學即經學,不可歧而為二,聖門之教,先博後約,子其勉之。”蔚芝守之甚謹,于黃師所薦之書無不精讀之,自謂“經學、小學亦粗得門徑矣”。另作《宋元明諸儒主一辨》,黃師深為嘆賞,其為學之不立門戶,治經漢宋兼納,初應於此有以啓之也。


       光緒十五年(1889),蔚芝再試禮部,應試之文為總裁官許星叔、閱卷官張預(子虞)賞識,榜發,因額滿未及錄。後數試不第,遂歸里,館於太倉顧宅授學,於是始執教鞭。光緒十八年(1892),蔚芝第五次赴禮部試,中為貢士,觀政戶部。此其仕途之始也。

       唐文治居京任官,迭遭國變家難,常憂國事,未嘗一日敢棄濟世利民之責。甲午之難,憤而上《請挽大局以維國運摺》,計萬言,為翁同龢激賞。供職總理衙門,輯成《漕運門》八卷以為戶部則例。戊戌維新,上《請殫血誠以維國脈摺》,附《請停止搜括之政片》、《謹陳管見以固人心摺》,日俄索我領土,奉命寫問答嚴拒之。又學俄文,夜於燈下取中俄文本條約對校,目力大傷,後補外務部榷務司主事,戶部職遂輟,而蔚芝亦得有出使國外之機會,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月,隨侍載振同行訪歐美、日,觀域外世風,量中西異同,治學眼界遂益廣。其後陞任商部左丞,有政聲。

       光緒三十二年(1906),蔚芝母親病逝,遂丁憂歸鄉,自此直至清亡,未再赴京,亦未任仕職,乃決心興學鄉里,一意從教,俾能振奮人心,醇化國民,挽救民命,遂書生報國之志。約略言之,蔚芝興學,先後歷主南洋公學(后為上海交通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達幾十年(後者更達三十年)之久,“國專”門下之學者,海內遍及。一九五四年,唐文治卒於上海,壽九十。來弔唁者凡二百五十餘人,張元濟,冒廣生、姚瀛、高燮、吳庠等人主持公祭,私諡曰:“文成。”

                                                                         2

       唐文治丁母憂歸里,睹國運衰頹,決意不復仕,救世利民之心,遂為政治所抑,然此志因得復申於教育之一新途焉。一九一九年,五四學潮大起,蔚芝歸田後所掌之南洋公學,“學風愈覺不靖”,且眼疾漸重,遂辭去是校教職。民國九年(1920),浙江錢塘施肇曾有意在無錫創辦國學專修館,遂與其相商,蓋蔚芝疾人心之日下,國勢之衰憊,而冀吾國固有文明化生人才,以圖振起,遂允之,斯館因以立,其旨謂:

       爰宣佈講學宗旨,略謂吾國情勢,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極,此時為學,必當以“正人心、救民命”為惟一主旨,務望諸生勉為聖賢豪傑,其次,亦當為鄉黨自好之士,預貯地方自治之才……他日救吾國、救吾民,是區區平日之志願也。

       蔚芝辦學設教,徒為一救國救民之公心耳。而其同年擬定的《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中亦稱:

     “吾館為振起國學修道立教而設,緬懷往哲,能無奮興復聖,有言有為者亦若是。”

        蔚芝之志可謂大矣,此于時賢為教,徒為一身生計、一生名利而慮,其旨之高下不啻霄壤。而蔚芝治學,實著眼吾國文明之全體,於四部無所不涉,著有總集《茹經堂文集》、經部有《孝經大義》、《詩經大義》、《尚書大義》、《禮記大義》等、子部有《孟子大義》、《大學大義》、《紫陽學術發微》、《陽明學術發微》等、集部則有《古人論文大義》、《茹經堂奏疏》等,其學術之所發復,亦非時賢所倡“整理國故”之可比,蓋時賢為西學所囿,非實證不言科學,非考據不言史學,久之,學者自外於吾國文明,於吾國史實徒生莫大懷疑,不若蔚芝之為吾國文明所化,其立論,疑信之間,自在吾國文化方寸之內,而於時下之新局面,則能擷取經典所含應對之道。此所謂“舊枝發新芽,”亦“推陳出新”之謂也。

        無錫國學館甫立,即於無錫、上海、南京三地招考,“報名者近千人,”然僅錄取二十四人。民國十年(1911)開館後,館內所授課程,經史子集四部之學并重,於經學,蔚芝親自授課:

      ( 民國十年)正月……二十日開館,余親自上課,每日二節,講《論語》、《孝經》、《孟子》。(民國十一年)正月,開館上課,余講授《左傳》、《禮記》、《大學》、《中庸》。(民國十二年)正月,開關上課,余講《周易》及《性理學大義》。

        子學則重在通讀《荀子》、《墨子》、《老子》、《莊子》等著作,集部,於文則讀《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於詩則讀《唐宋詩醇》、《十八家詩抄》。關於無錫國學專修館教學之具體情形,当时求学于无锡国专的钱仲联先生有记:

         唐先生辦國專,教學方式類似舊時代的書院,主要講授五經、四書、宋明理學、桐城派古文、舊體詩,旁及《說文》、《通鑒》和先秦諸子。義理、辭章、考據,學生可以就性之所近偏重,漢宋兼采。

講授古文時,蔚芝:

         ……曾得桐城吳汝綸先生朗讀古文之傳……示範朗讀,抑揚抗墜,陽剛陰柔之文不同其調,我們都仿效其讀法,天天淵淵金石聲滿天地,號為“唐調”。

錢穆先生時為無錫江蘇省立第三示範學校教師,曾與蔚芝有數面之交,《師友雜憶》有記,庶可想見其風範:

       余在三師時……唐文治蔚芝,為余生平交遊中之最年高者。余離三師前,乃一度晉謁于其無錫城中水西門之私邸,時蔚老精神甚健旺,相談近兩小時。惟憶蔚老告余,彼……雙目失明……其在國學館講授,悉由記誦。遇記誦不諦,乃由一助教同在講臺上侍立蔚老旁,隨時提示……抗戰后,蔚老病卒于滬。其氣度風範則常留余心目中……蔚老真未余平所遇一近代中國之典型人物也。

民國十二年(1923),王卓然受中華教育促進社所托調查中國教育,後著成《中國教育一瞥錄》一書,是書亦載蔚芝授課情形:

       ……唐年已六十歲,雖然雙目失明,每周尚教書二小時,他每教此二小時書,預先須預備四小時,令人翻他所指定的書,讀給他聽,並令旁人抄寫,學生作為文章,亦由彼自改,改時令學生讀給他聽,他說如何改,學生便如何改……

        而觀乎斯館內部之佈局,亦足見蔚芝育人之旨趣,於此,錢仲聯先生亦有記云:

        唐先生對學生除傳授學問外,尤重視道德教育,以身示範,校園中對聯有“栽培樹木如名節”的話,禮堂中聯語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話,大家得到一定的燻陶,後來在不同的時代要求下,在教學崗位上,都把德育放在首位。

       蓋錢先生所謂道德教育者,實寓含蔚芝冀得“救吾國”“救吾民”人才之苦心,如其所擬的《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中含有“躬行”、“孝悌”、“辨義”、“經學”、“理學”、“文學”、“政治學”、“主靜”、“維持人道”、“挽救民命”諸學習規範與責任,足見蔚芝育人,以立德為基,學識為中柱,而置於上者,斷為維持人道、挽救民命,此宗旨一以貫之,則為先生設教之精神,“國專”之靈魂所系。

       民國十六年(1927)六月,無錫國學專修館為國學專門學院,八月聘請錢基博為教授,此时的“國專”已是名流雲集之地。如高薪聘陳衍(石遺)講授《通鑒》、《詩》,顧實講授中古文學,而金松岑(壯游)、李詳(審言)、孫德謙(受之)、陳柱(柱尊)等諸傑,亦為其網羅,章太炎與先生為學宗主不同,然亦常赴斯講演,抗戰時,諸新舊學人如周穀城、蔡尚思、呂思勉、葛綏成、李長傅等亦濟濟於斯館授學。“國專”得人可謂極一時之盛,而斯館門下之學生如王蘧常、錢仲聯、唐蘭、吳其昌、畢壽頤、蔣庭曜、蔣天樞、周振甫、馮其庸等人,后亦無不自成一家。

                                                                             3

      《尚書大義》成於民國十七年(1928)五月,此時距民國元年蔡元培宣佈廢除學堂讀經科已有十六年。蓋清廷覆亡后,應否讀經厥成學界一討論之話題。而蔡元培竟發此舉實啟以後爭論之端緒。此後讀經問題迭經袁世凱、嚴復、楊度以及五四諸君子之反復,本非問題的讀經真已成一大問題。

       是書初為蔚芝自編之教材,然亦有因時勢而發也,此或可於《教育雜誌》1935年出版的專號《讀經問題》中就讀經之問題徵詢學界意見,從而引發的討論中窺見一斑。唐文治先生論讀經問題曰:

       竊維讀經當提倡久矣!往者英人朱爾典與吾華博士嚴幼陵相友善,嚴嘗以中國危亡為慮,朱曰:“中國決不至亡。”嚴詢其故,朱曰:“中國經書,皆寶典也,發而讀之,深入人心,基隆扃固,豈有滅亡之理?”余謂朱說良然,吾國經書,不獨可以固結民心,且可以涵養民性,和平民氣,啓發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國,非讀經不可,顧願讀經所以無統系者,一程度淺深,極難支配,二難得通達之教師,三難得顯明易解之善本。

蔚芝以為救國之要在讀經,而讀經之要在求善本,其作《尚書大義》,蓋亦欲為讀經教育提供一淺顯之善本也,故又曰:

       凡通經宜就性之所近,專治一經精通之後,再治他經,循序漸進,不能拘定年限,務宜研究微言大義,與涉獵章句者不同,其尤要者,實施之於政治,推廣文化,改良人心風俗……鄙人所編《十三經提綱》,《周易消息大義》、《尚書大義》、《洪範大義》、《禮記大義》、《中庸大義》各書,均可藉以入門。

       上述或為唐氏書成七年之後所論,不足真切作書時之心意也,然斯旨之微,則於是書序中益見之:


        說者曰:“……《尚書》掇拾於煨燼之餘,所傳者其人與骨朽已久矣。其所言之典章,廢亦數千年矣,而子亟亟焉修明之,宜乎為世所屏棄矣。”應之曰:“此不通之論也,夫立法以垂後者,千古之常經,因時以制宜者,天下之通義……聖賢之學,曷嘗迂闊而無用哉!化而裁之,存乎變,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茍得其意而善用之,則前代之典章,舉足為吾之新法。不得其意而妄用之,雖世界極新之法,適足以為吾之害。”

        唐文治先生提倡讀經,欲於經中摭取前代之良法美意,善用之,為吾國今日之新法。蓋經中本存有千古不變之義,道德、典章皆寓焉,良法美意亦俱托之而存焉,茍不讀經,遑論善用之。此“善用之”與彼推廣之、啓蒙之,其義一也。此尤可見蔚芝七年之間,論讀經之旨仍一以貫之“舊經新讀”,然此新非除舊佈新之謂,乃推陳出新之謂也,其途轍所歸,要之,皆不出救國利民之心也。

       是書分內外兩篇,外篇多為考辯之文,“考古今文源流,”於《尚書》學史

       上聚訟紛紜之諸大問題匯而辨焉,如《尚書釋名》、《尚書今古文真偽及篇次目錄考》、《偽泰誓考》諸文,計十二篇。蔚芝於此諸文,遇有疑處,時有所自發,不囿漢宋門戶,亦不專宗一說,故時有持平之論。如其論《尚書》釋名:

        鄭君譬諸“天書”,蓋本於二十八篇“上象二十八宿”及“璇璣鈐天行”之說,故謂之若“天書”耳。又《大傳》子夏對孔子謂《尚書》之論事……亦鄭君所本……未免尊經太過矣……《尚書》之名,乃上古之義。偽孔之說得之,《尚書》之名,不起於伏生,簡氏之說得之。然而以今之《書》為《尚書》,則始於漢,偽孔之說,亦非盡誣也。惟鄭氏尊若天《書》之說則妄耳。

       又如其《詩經大義》序中所言:

       或曰:“近代說《詩》家夥矣,子治詩以何家為宗?答曰:‘吾治經,知孔門家法而已,近代諸家,僅供參考,非所宗也。”

       足見蔚芝治經,惟正是趨,惟中是執,不拘宗派。

       然蔚芝非刻意與“近代”諸家立異,其《張霸偽<尚書>辨》、《梅賾偽<尚書>辨》、《豐熙偽<尚書>辨》則一引清儒治經諸家辟焉。其“採擇精博,斷制謹嚴,擷江、段、王、孫諸家之精華,”俾不僅使己意得發,亦令先賢之確說不廢也。  

       是書內篇則盡為論說之文,計二十篇,較之外篇,益見蔚芝所重,蓋大義者,實闡於此也。二十篇論說文,皆以《尚書》諸篇“發揮每篇精義,”其論多立足政治,發救世利民之心,故言談不空,而義理則浸乎實際,冀矯當世之弊也。如《<堯典><皋陶謨>篇政治學(論三微五著心法要典)》云:

       案其中篇又贊舜曰:“克諧以孝”,其大義可謂深切著名矣。然則為政之經,必本於孝,必本於和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親其親長其長,斯天下平,若不能孝不能和睦,何以為共和乎?

以為天下共和之策在於為政本孝,而孝之功用,《尚書》已明言矣。

       又其論學校之教育,當涵養人之性情,以期政之大治。而《尚書》中所論,具得中和之道矣:

訓夔曰:“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蓋虞庠之教如此,即周時大樂正之法也。政治原理,務在涵養人之性情,以成其德器,若弁髦倫紀,直而不溫,寬而不栗,剛而虐,簡而傲,則皆軼乎範圍之外矣,豈設學之本旨乎?

若學校育人之旨從《尚書》中求之,力行之,則何懼社會之不克諧和哉?

       而《<盤庚>篇政鑑(論盤庚能融新舊之界不尚專制)》一文則尤發時賢之所未發也,蓋其時專制為時之趨新學人所創,中國傳統本無所謂專制與民主之體,故此之所發乃不得已耳,此論實為辯誣之言也:

      (《盤庚》)中篇之末曰:“乃有不吉不迪,顚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何其專制之甚歟?曰:“非也,盤庚仁人也,愛民之至者也。順民之好惡者也,豈有違眾而拂情者哉?特後儒不通經義,誤解其語意,乃以為專制爾。”

然吾等若撇此專制之偏見,由蔚芝所設之意境而入,則或能欣然登堂入于室中,誠心體認,觀乎古聖王諧美之治矣:

       是橫民也,是姦宄之民也,故旣欲其齊位度口,又防其顚越不恭,而欲嚴刑峻法以制之,豈專制哉?所以順公正之好惡也,蓋公正之好惡,不可不從,而私情之好惡,不可勉徇也。一時之是非利害,不可偏聽,而百世之是非利害,不得不力爭也。是真仁人之用心也,而殷民之所以深信盤庚之用心者,厥有三端:一曰融新舊之見,二曰判誠偽之界,三曰嚴義利之辨,三者明而政治一出於大公,民心之嚮也,遂如眾星之共之矣。

       民心之能向於盤庚,皆因其能為公去私也,若乎孫文登高呼曰“天下為公”,而諸革命黨人贏糧影從,其理一也。

       又其《<洪範>篇政治學四(論八政之原理農工商兵宜相通而不相害)》文,其解則純乎注意世下實業之興,此解蓋與蔚芝早年任職戶部、商部及退仕歸里興學,主商業大有關係焉,而解經之途徑則非取法西來之經濟學,則一以本之中國儒家之固有解釋传统,其實欲以《尚書·洪範》闡發之精神,引導各業致於和也,此實“多有先儒未經道者”:

      吾謂忠恕之道,當先施之於農工商,一貫之道,當先推之於農工商,中和之道,當先致之於農工商,此政治之精理……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夫天下為一家,非易言也,必農工商先為一家而後可。中國為一人,非易言也,必農工商先為一家而後可。故曰忠恕之道,當先施之於農工商,一貫之道,當先推之於農工商也。

       農與工和,工與商和,商與農工和,師與農工商和,且與賓和,有人調劑於其間,國未有不安且存者也,農與工讎,工與商讎,商與農工讎,師與農工商讎,且與賓讎,有人離逷其間,國未有不危且亡者也。

       蔚芝之論,純為國之政治而發,“于禪繼大義,著作本源,闡發無遺。”《尚書》諸篇實為其發諸政論之絕佳場所,而是書——《尚書大義》則不僅如蔚芝前言所謂“藉以入門”之書耳,實先生仕途不遇,退而歸里,雖“新朝”屹立,然世風不再淳古,政治則一以拋棄傳統,書生懷志,卻報國無門,故特藉此書借以發鬱憤之幽情也:

      鄙人默察近來世變,人心尚欺詐,殺機循環不窮,倘不本孔孟正道以挽回之,竊恐世界劫運,靡所底止,深望海內賢豪,相與講道論德,以期經明行修,正人心以拯民命,救中國以救世界,此鄙人馨香以祝之者也!

內篇諸文,實深報斯“正人心,拯民命,救中國以救世界”之旨也,而宋儒之以《尚書》為治國之大經大法,其先見,不徒蔚芝得之也,是永為後世賢君子所遵立焉。

                                                                     4 

      《尚書大義》列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叢書》之十二,民國排印本,近年林慶彰已照原本收入其主編的《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此次整理即據天津市人民圖書館所藏本,封面鈐有《□□文化教育學院圖書館》印,標點俱從新式。斷句則多參考原本,錯字、異體字詞皆遵原書,庶幾得存原貌,以裨讀者玩索之便也。

                                                                                                             後學陳文嘉識於廣州


                                                                                                           二〇一年五月十四日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
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开发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