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走出疑古时代”的李学勤先生

2019年03月03日 08:03  国学院    0    收藏

 

此篇文章以访谈国学院院长张京华教授的形式来讲述张教授与李学勤先生之间的学术来往。

 

无极小编:

张教授,李学勤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先生对中华文明尤其是上古文明既有深厚的感情,又有精深的研究,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占据重要位置。那么在您看来,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学者呢?

张教授:

李先生可以说是号称当今学术界的第一把交椅,称其为“大陆学界第一人”都并不为过。李先生精通古代史、古文献、古文字、思想史和学术史等多个学科领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中李先生最大的贡献是重建上古文明。新文化运动中的“文艺复兴”其实是“全盘西化”,是中国文化的“中世纪黑暗”,而“走出疑古时代”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无极小编:

听说张教授与李先生有过较多的学术交往,能否请张教授给我们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张教授:

我对李学勤先生,执晚辈礼而不执弟子礼,所以我只是和李先生有点滴的学术交往。我开始是研究先秦诸子的,但是因为一读先秦诸子,疑古派就说其是伪书,不先交代真伪就是不懂学术常识,所以我就不得不开始研究疑古派。李先生在1992年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作了题为《走出疑古时代》的发言,后发表在《中国文化》第7期。1994年在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题为《走出疑古时代》的论文集,第一版只印了500册。我的同窗刘雪峰是音乐评论家,当时是出版社的编辑,因此我便及时看到李先生这部著作。1999年我的《庄子哲学辨析》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学刊》主编赵中男,当时是《国学丛书》编辑,也是刘雪峰介绍给我的。我交了稿后,赵中男说请编委葛兆光先生审读,但碰巧葛先生出国了,后来就请了李先生,李先生于1998年7月26日给我写了好评,接着《庄子哲学辨析》就顺利出版了。

无极小编:

在张教授您与李先生学术来往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张教授:

印象深刻的事?要说印象深刻的事,“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就挺让我难以忘怀的。1998年9月13日,我组织召开“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我的同窗淮北师范大学的白兴华博士、我的校友现任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资深讲席教授、终身教授邢文和校友北京海淀图书城的经理都帮了忙,研讨会就在海淀图书城召开。此前我随北京张立文、郭齐家、王殿卿、葛荣晋几位老先生到洛阳大学开会,洛阳大学的党委书记赵金昭准备创办“东方文化大学”,先在洛阳大学内办“东方文化研究院”,赵书记希望我来担任洛阳大学校长一职,大家都支持他,推荐我去洛阳工作,而此时我的工作计划却是做疑古派研究,所以我建议先在北京召开“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

“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给我的收获很大。当时邀请的学者有李学勤、郭齐家、黄宣民、姜广辉、刘乐贤、赵安平、宫长为、江林昌、徐凤先、谢桂华、许宏、施劲松、王巍、于沛、耿云志、韩健平、阎纯德、吴荣曾、邢文、孙华、李零、刘国忠、陈其泰、瞿林东、吴怀祺、张越、彭林、杨庆中、任大援,还有洛阳大学文史系杨荣垓教授,李先生是第一位。我整理的《20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综述》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春之卷)上。后来我还把会议纪要的全文交给发表在confucius2000学术网站上,并且加了一段说明:

“本文为1998年9月13日于北京海淀图书城召开的‘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的全文纪要。会议中李学勤、郭齐家、陈其泰、吴怀祺、黄宣民等先生的即席或书面发言,已单独发表,参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春之卷),及2003年8月中国书店、京华出版社联合出版《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其中黄宣民先生的发言很长,可惜由于录音故障,仅据整理者的笔录整理出一篇要点,黄宣民审阅记录稿时便因其简短而题名为‘浅谈’。)姜广辉、王巍、彭林、许宏先生的发言整理后经过本人修改。整篇文章按照当时发言顺序编次,自由讨论与争鸣对话编为‘一组讨论’。整理者一向认为,学术研讨会的重要价值之一,即为与会者的口语表达,因此纪要的整理也基本据原样实录,语法虽不甚规范,但是很见特色,至今读来,其音容态度仿佛犹在。”

当时,李先生的发言是由录音整理,单独发表,标题是《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在“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这篇也有发表稿和全文稿两个版本,录音磁带我交给洛阳大学档案室永久保存了。“至今读来,其音容态度仿佛犹在”,记得当时我一句句听录音、录文本,辛苦却记忆犹深,收获很大。

无极小编:

除了“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张教授对疑古派还有没有过一些更为深入的研究呢?

张教授:

“疑古派”又称“古史辨派”,它看起来是个史学问题,但其实它与文史哲都有关系,就像李先生所说的,疑古派在现在的影响极大,在海外的影响也尤其大。它在北京学术界讳莫如深,所以我建议洛阳大学专门就研究影响大又不容易谈的题目。2000年,我在洛阳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疑古思潮”,这可能是洛阳市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后,学校领导拿来一页纸的名单想参与,后来我就通过请大家标点黄善夫本的《史记》来检测他们,果然没几天都退回来了,实际上最后我出的题目就又回落到我一个人身上了。

2000年,我和诸老先生还请李先生担任洛阳大学名誉校长。此后20年,我都持续做着疑古派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相关研究著作1部,合著1部,主编论文集2部,具有较好的学术反响。如:《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集(1949-2000)》是资料集,2001年京华出版社出版,选了1949-1959年的论文6篇,1981-1992年顾颉刚逝世后的论文24篇,1993年-1999年顾颉刚诞辰100周年纪念以后的论文26篇,“走出疑古时代”的文章3篇,海外研究论文6篇。《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是论文集,2003年京华出版社出版,约稿作者有李学勤先生、郭齐家、陈其泰、钱婉约、葛志毅、高峰、江林昌、吴怀祺、吴锐、廖名春、宫长为、赵沛霖等人。

《二十世纪疑古思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2003年学苑出版社出版,合著,我是第一作者,其他还有北京师大、许昌学院的作者。《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专著,2009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之11。《二十世纪疑古思潮》是分章合著的,大家观点不同,出版以后我一人另外重写这些章节,就完成了《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共55万字,见解不一定对,但是成一家之言了。

2010年3月31日《光明日报》“读书”栏目发表湖南社会科学院万里研究员的书评,题为《为了现在与将来的学术真实:评〈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认为著作中提出的若干概念,如“顾颉刚难题”(全部证真问题)、“顾颉刚现象”(研究者的主观移位问题)、“中国何来轴心时代”(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地位问题),都具有可资学界参考的价值。

无极小编:

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李先生是否有给过您一些建议与帮助呢?

张教授:

是的,疑古派研究过程中,我都向李学勤先生汇报并且求助。在完成《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专著后,李先生就给我写了审查意见:

“作者研究现代学术史多年,特别对于古史研究方法讨论及古史辨派有深入探讨,多有创见,曾发表多篇论文,并参加编辑《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集》等书,成果显著。其新作《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书稿,在长期研究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是一部观点新颖、材料丰富的好书。”

 

意见写于2009年4月14日,10月此书出版时,审查意见改为了《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的《序文》,后来选入李先生的著作《三代文明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

在2000年2月9日,我为课题申报致函李先生说:

“我在去年12月正式由北京大学调出,到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工作。东方文化研究院职能为教学、科研、交流三项,根据章程为实体、院长负责制、院长得兼聘,目前由郭齐家先生担任院长,则办公地址主要应设在北京。现在各项计划正在落实之中。

洛阳大学急于做事而基础较弱,需要参与科研项目以与学术界交流。去年洛阳大学准备申请‘20世纪疑古思潮’国家课题而没有来得及,所以放在今年申请。申请书由我起草了底稿,现在呈给您,请您修改审定。我学力有限,在申请课题方面也没有经验,所以请您于百忙之中,对于课题的题目、主要思路、申请技巧等各方面,都提出批评。我们还想请您担任这个课题的学术顾问,待课题申请下来,为我们做宏观指导。”

2002年10月15日,为课题结项致函李先生,同时附上8篇相关论文,说:兹将所呈

“关于疑古思潮课题,牵涉太广,囊括经史诸子,时间则又横越古今,为一极古与极新之学,加以前辈学人尚在,文献未能尽出,而洛阳偏居一隅,资料搜寻不易,欲于此中有所创获,几同虚妄。今所呈八文,出于晚生个人,不能代表课题组,其中必多有不当处,亦由晚生承担,凡此皆望先生教正。

洛阳学者中,惟蔡运章先生最为力学,对于先生亦倍有推崇。知先生首倡‘走出疑古时代’及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皆望先生马首是瞻。”

2005年,我到湖南永州任教,并做学报主编。永州学者研究“舜文化”,我认为舜南巡守是一个上古史问题,就于学报上办了“虞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的专栏,宫长为研究员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的秘书长,我们商定专栏由双方合办。不过实际上宫长为研究员推荐来的文章并不多,倒是吴锐研究员先推荐来了刘起釪的文章。4月2日,我为稿件事致函李先生说:

“兹呈上我们最近的二期学报,请您指导!

晚辈到学报工作不久,去年就任后多方约稿,承吴锐博士最先赐来文章,而晚辈久候先生门下英才赐作而不获结果,遂于今年将该文刊出,已示学术为天下公器。而吴文率少平和,学者所习知,晚辈遂再刊出拙作书评《中国思想的起源》一篇,以示争鸣之意。”

无极小编:

李学勤先生对您的研究有什么评价吗?

张教授:

到2008年,我完成《顾颉刚难题》,在《中国图书评论》第2期刊出。1个多月后,3月26日,李先生在《陕西日报》发表《黄帝文化志·序》,副题为《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4月,李先生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学,内容整理成文,题为《中国学术的源起——兼谈孔子之“集大成”》,2008年6月30日在《光明日报·国学》刊出。6月,李先生《〈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一文,在《湖南大学学报》第3期刊出。三篇文章都引证到《顾颉刚难题》,予以关注。

这一年,我在永州工作恰满五年,所谓“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我为警醒自我,7月7日,致函李学勤先生说:

“晚辈少年读庄,《庄子哲学辨析》在1999年出版时得到先生的审正和推荐,2000年到洛阳申报‘20世纪疑古思潮’项目,前后多得鼎助。2003年来湖南,转眼五年,潜心研读群经,盼能由近溯远,由老庄而诸子而王官,若果于三代四代情状略窥一二,是晚辈近年的一项微志。

惟疑古思潮原以破坏古史为预设,当新文化-西化运动之际,多有过枉,致使政权虽建,国体未完,迄今行近百年,拨乱反正,势在必行。晚辈颇得先生启发,数年之中稍有议论,如曰个人思绪稍有梳理,亦全为先生倡导之功无疑问。

但晚辈质鲁,又僻居南荒,据闻顾颉刚先生全集正在整理之中,其旧日文献及藏书等不易得见,故尔自觉研究进展缓慢,而于学术大局,所见亦多不能自信。今年3月以来,先在网络上拜读到先生为《黄帝文化志》所作序,《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一文,即索来《陕西日报》收藏。后承朱汉民院长见告,拜读到《中国学术的源起——兼谈孔子之‘集大成’》,立即下载。又承《湖南大学学报》李克琴女士提示,获读《〈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一文。三文挂齿晚辈,何啻天语,奖掖之力,嵩高峻极,在不佞一面,所受鼓舞,真有言语不足以形容之感。

手舞足蹈之际,实望能得先生点化,以一耳提面命之功,而收十年面壁之效。”

无极小编:

后来您的研究和李学勤先生有关系吗?

张教授:

到2009年,我写了《〈汉书·艺文志〉“考镜源流”义例申论》,在《中国图书评论》第7期刊出,另有部分内容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的《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编《国学学刊》第3期刊出,有较好的学术反响。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陈启云教授在《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发表《中华古文化中的“超越”哲思:“轴心”与“转轴”》,回应说,轴心时代之说“引发了张京华《中国何来‘轴心时代’?》的严重质疑”。

2010年5月12日,我写了《顾颉刚:岂一个“才情”了得》,在《中华读书报》13版“思想·文化”周刊整版刊出。

2011年,又写了《未尽的古史辨:读余英时先生〈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在《中国图书评论》第1期刊出,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当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2年,永州宁远召开“虞舜与九嶷”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周亚平教授转交给我一篇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其中谈到10个问题,很有针对性。

(1)关于虞舜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时空坐标中的位置

(2)关于虞舜在三皇五帝中的地位

(3)关于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时空位置

(4)关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对舜葬九嶷的佐证

(5)关于虞舜在道德文明的建树

(6)关于虞舜对中国礼乐、礼制文化的贡献

(7)关于“清华简”对虞舜中道、中和思想观念提供的佐证

(8)湘鲁合作开启了舜文化研究优势互补的可行之路

(9)关于正确对待舜文化研究不同意见的问题

(10)关于深化湖南考古发掘与舜文化研究的建议

此文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11期刊出,题为《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虞舜》。

无极小编:

听说您获得了“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学校新闻网做了报道,您能给我们仔细讲讲吗?

张教授:

到2013年,“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在清华大学设立,首届评奖评选了2009至2011年三年期间正式出版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著作,共有10部著作获奖,我的《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荣获三等奖(首届没有评出一等奖)。6月17日上午于北京中关村西郊宾馆举行了颁奖典礼,我因故未到现场,可以说这是一个遗憾。

无极小编:

李学勤先生在您心里是不是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一个位置?

张教授:

多年以来,老先生门弟子江林昌教授、杨朝明教授、刘国忠教授等人,我都有不时的请教。

最近几年,我在湖南创办国学研究所、国学院。2010年8月,李先生的《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在《中华读书报》刊出,我和李先生仍有呼应。

2008年“清华简”入藏,李学勤先生主持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到今年整理出版了八巨册,每册我都承蒙惠赠。

在我这一路的疑古派研究的过程中,李先生给了我许多的可行性建议,李学勤先生才有天赋,常人不及,我所接触到的只是点滴而已。学术如江河,前承后继,如薪火之相传,无有断绝。最上学统相接,其次意气相接,其次音容相接。我与李学勤先生殆是音容相接,然则亦有荣幸矣。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
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开发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