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煮粥记

2019年02月26日 22:14  国学院    0    收藏

“古有禅师传衣钵,今有读书会传粥。”张京华老师开玩笑的说道。张老师来永州已经十多年了,读书会进进出出也有十多年。张门子弟都知道,张老师有每天早上喝粥的习惯。十几年过去了,煮粥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喝粥的人却始终还是那一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煮粥”在读书会渐渐成了一个习惯。老生毕业离开,新生懵懂进来,很多事情都在变化,但“煮粥”却一直没变。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天一粥,从未间断。读书会里的师兄,师姐,无论大小,多少都煮过那么一两回。

2012年开学,我开始了我的预科生活。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认识张老师,但是那个时候还只是用高中时的眼光看待张老师,并不觉得有什么过人之处。后来在读书会断断续续的听过几次课之后,深深地被张老师的渊博的学识,真正的为人所折服,同时也很是羡慕那些在张老师门下学习并且取的好成绩的师兄师姐们。刚步入大学对什么都好奇的我,刚开始并没有什么心思去读书写字,直到预科一年浑浑噩噩结束以后才开始慢慢地静下心来,常到学报413看看书,也是在这里发现了张老师每天早上一碗粥的习惯。有时来盛粥时,见我们都在,便会叫我们也吃点,就这样和读书会的粥算是认识了。此外张老师偶尔会过来看看我们,常常问我们都在忙些什么或者都读了些什么书,闲聊之余也明白了些读书的道理和方法。也是因为喝粥时的闲聊,老师给了我一篇民国时期有关永州的文章,说先看看有没有兴趣,有兴趣可以整理整理。

我心里又高兴又紧张,认真整理好之后发给了张老师,张老师对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认真做了比对,还找到了当时发表刊物的封面,对于我不成熟的做法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耐心的引导。一个星期过后,秦骐原著,我整理的《游朝阳岩记》刊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月第35卷第7期。老师将这篇文章刊登在学报上是我没有想到的,后来和张老师聊到这个问题时,张老师说:“读书会是没有作业的,都是磨好刀就上战场的,所以文章一定要做得精细才行。”虽然这篇文章的学术性不高,篇幅不到500字,但是看着那一页的排版却呈现出一种美的感觉,原来一篇文章不看内容也可以这么美。也因为这个机缘,那年暑假在学校度过了充实的两个月。

那年的暑假和往年的一样,部分师兄,师姐从各自读研的学校回到母校,一起在读书会看书,学习。他们都亲切的把读书会当做“家”,每年暑假都有陆续回家看看的人,而“煮粥”已是家中的常事,“喝粥”便成了家里人每天必不可少的早餐。

张老师感叹说:“说到煮粥,也说不清是谁最先开的头,也记不清读书会里究竟有哪些煮过,哪些没有煮过,只记得开始了就没断过。”回想起陈微师姐刚回到学校的那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笑眯眯的给张老师盛了一碗粥。陈微师姐那年在深圳大学读研一,也是张门弟子,性格甚好,和我谈了许多煮粥的事儿,还开玩笑的说:“终于我们也晋级为师姐了,煮粥也有后来人了!”

记得我第一次煮粥是在那年暑假7月2日那天,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在这之前都是王志芳同学在煮,看似简单的淘米,洗米,上水,插电等几个步骤,到我这里却变得没那么简单了。吃的时候没有注意,等到真正实践的时候才发现——煮粥也有大学问!水放的多了,粥就特别的稀;米放的多了,打开时会觉得都快赶上饭了,哪里是粥啊!又或者插电的时候没注意,隔天早上起来,粥没有,有的是水加米!我第一次煮粥就放多了水,煮之前还特意打电话咨询了志芳,在她细心的一番指导过后,我还是放多了水。隔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汤军师兄已经盛了满满两大碗的汤放在桌子上面,我心里想:“完了,这回该要挨骂了!”当我怯怯的问汤军师兄:“师兄,水……是不是有点放多了?”他只笑笑说了句“确实有点多,不过能吃就行。”我松了一口气,心里暗自发誓下次煮好点。等张老师老师过来盛粥的时候,我主动承认了水放多了的错误。谁知道张老师说:“天气热,多喝点汤对身体好。”接着便盛了碗粥舀了几勺汤去办公室了。望着那两碗还冒着热气的汤,我想了很多。

“煮粥”的路我走的还挺忐忑的,过了一段时间,读书会不知道煮了多少年粥的锅坏了。我一下慌了神,好不容易掌握了这个它的脾气,这下它倒真的来“脾气”,也没有提前通知一声就罢工了。后面换了一个以前用过的锅,我煮的粥又失败了。当你把米和水的比例都掌握好的时候,换了个锅,粥却没煮熟,心想自己怎么连煮个粥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看着半熟不熟的粥,心里一阵郁闷。接着又换了一个小锅,我认真的洗了三遍,最后还是有点瑕疵。因为我把以前大锅的比例就直接用到了小锅上,结果煮到一半的时候冒出了好多水,我就蹲在那里用纸擦,所幸的是还能吃。老师常说:“煮粥其实不难,多煮,多想总会煮好的。”经过前前后后的一番折腾之后,煮粥倒成了我的牵挂。虽然煮粥过程中有点小插曲,但是当大家在大清早都陆续盛一碗满满的粥时,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读书会的粥,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煮来煮去还是绿豆粥,红豆粥,小米粥这几种,而且不同的学生煮的粥也“千奇百怪”,但是张老师从不挑剔,每天早上依旧是满满一大碗。

后来在暑假里,张老师让我在原来《游朝阳岩记》的基础上再引申一下,我按照张老师教的方法一步一步摸索,不知不觉便整理了读柳宗元《封建论》书后、读柳子厚《愚溪诗序》、读柳子厚《捕蛇者说》、读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以后、读柳子厚《种树郭橐驼传》、《零陵小记》、《永州的土地爷》、《永州战时剪影》等10余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什么都不懂的我给张老师确实添了不少麻烦,刚开始错误的确是一大堆,但是每次文章发过去张老师都会抽出时间耐心的再校对一遍,回过头让我对照原稿看看他是怎么做的。我还记得有一次去张老师办公室他跟我说:“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犯错,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将错误降到最小,从一开始的多,到现在的少,再到以后的精,这就是进步。”再回过头看时,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成长了一点,因为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做的很慢也很难。张老师说:“读书,其实就像在煮粥。”以前不太懂,后来煮粥煮的多了,好像渐渐的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读书也开始有了些思路和方向。

“禅师传衣钵,读书会传粥。”在读书会,一届又一届朝气蓬勃的青年走向社会,独有张老师和那煮粥的锅渐渐老去。煮粥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喝粥的人却始终还是那一个……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
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开发者协会